10月19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建院65周年系列学术论坛在天赐庄校区举办。论坛以“新时代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为主线,连结学院回归古城的重大契机,搭建“政—产—学—研”高端交流平台,系统研讨数智设计、非遗活化、古城更新与人文经济的协同路径。
主论坛:回望传统、锚定方向
主论坛以“数智设计·非遗活化·古城更新·人文经济”为主题,由苏州大学李超德教授主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常务副院长吕品田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教授与CUMULUS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荣誉主席、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校长Christian Guellerin作主旨报告。报告回顾学院自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肇始的办学传统与人才培养成果,并围绕“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艺术与科技交叉”的学术底色,探讨在国家战略与技术变革背景下的学科再造与路径创新。强调以“艺工结合、科技赋能、在地转化”为抓手,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论坛发言梳理了学院近年平台与学位点建设成绩,为下一轮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参考路径。

圆桌论坛:重磅对话,逐条回应“院城共生”的行动清单
下午举办的圆桌论坛以“设计赋能城市·人文经济学的苏州样本”为题,聚焦“设计×城市治理×人文经济学”的框架,由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担任学术主持。院长王柯作开场致辞,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陈一教授提出
了分析框架与评估维度。论坛设置“路径与机制、场景与案例”两组议题,面向苏州的真实场景提出面向落地的机制设计与案例路径。与会嘉宾依次发言,围绕“院城共生的新治理”“古城活化的设计介入点”“人才—场景—产业耦合”“在地文化IP与人文经济学”“数字与绿色双转型的设计任务书”“‘一院一街区’从课程走向产业”等议题展开讨论:段胜峰、魏洁、崔荣荣、陈正达、吴洪、闻晓菁、王柯、李超德、李正、方敏、赵智峰等专家学者充分讨论提出以人文经济观统摄城市更新、以场景化实验连接教学与产业、以制度化平台承接成果转化的多维方案。
在“路径与机制”单元中,嘉宾们强调以人文经济学为牵引,推动设计学与工科、理科、医学等交叉,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治理与设计创新关系;倡议把古城作为长期实验场,建立跨部门协同与学院—企业—政府的共建机制。在“场景与案例”单元中,发言者分享了各自实践及教学改革的经验,又以苏州在地文化资源为对象,提出“减量提质”的更新策略与“在地文化IP”的产业化路径,呼吁以项目制与街区化单元推进课程、研究与应用的贯通,实现从课堂命题到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论坛现场由赵智峰老师发布并宣读《天赐庄圆桌共识》,明确三项落地导向:一是以“研究平台+城市实验+产教融合”三位一体为牵引,建立年度项目库与评估机制;二是以“一院一街区”为抓手,推进课程—实践—转化联动,形成可复制的教学与社会服务范式;三是以“设计×人文经济学”的评价维度统筹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打造面向古城更新与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本。

分论坛:设计与美术并举,纵深学术对话
设计分论坛以“设计赋能城市——新时代与新设计”为主题,围绕城市场景实验、产教融合与跨界协同,分享案例与方法,呼应“数智与绿色双转型”的新任务书;与会嘉宾从教学实践与行业应用两端提出可推广的路径建议。

美术分论坛“明清苏州与吴地绘画”聚焦吴地书画鉴定与明清美术史个案研究,涵盖鉴定话语的策略表达、沈周花鸟创作的功能性表达等议题,展现学院人文艺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建院65周年系列学术论坛期间,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正式宣布成立。该专业委员会汇聚了省内纤维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将致力于搭建专业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作品展示和技艺传承等活动,推动纤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专委会的成立将为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为学院65周年院庆增添了专业内涵。

面向未来:以古城为场景,以学科为引擎
论坛在系统回望与前瞻部署中形成共识:依托学院迁回天赐庄的区位与人文优势,以“研究平台+城市实验+产教融合”的三位一体机制推进学科建设;以共建共享的开放生态,服务苏州文化名城建设、文旅融合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苏州样本”。
艺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