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设计家对话,共探破除设计边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文稿撰写: 发布者:吴子安发布时间:2024-11-12浏览次数:406


为加强本校师生与国际顶尖设计家之间的设计交流与思想碰撞,打破艺术设计之间的边界,深化对设计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特邀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教授苏州大学客座教授江南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顾问丹  费恩教授,于2024.11.11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打破边界现代艺术碰撞下的非遗可持续”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次学术报告会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炳麟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报告会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柯主持。

本次报告会的出席人员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柯,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及产品设计系主任赵智峰,以及各系教师代表。

王柯院长在致辞中对 费恩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此次报告会圆满成功。他期待师生们能在报告会中寻找到打破存在于艺术之间壁障的方法,同时希望在后续的工作坊活动中看到更多优秀的艺术成果涌现。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柯教授主持及致辞


 费恩教授是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教授和学者。从曼彻斯特艺术学(Manchester College of Art)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毕业后,费恩教授在视觉传达的各个领域深耕。其作品曾在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Kyoto)、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the Stedelijk Museum)、巴塞罗那米罗基金会(the Joan Miró Foundation in Barcelona)、纽约史密森尼学会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e ) 和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等全球著名美术馆展出。

报告中,丹·费恩教授以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分享了他在艺术创作旅程中的诸多感悟与心得。教授指出,在现代艺术的广阔舞台上,生活经验以及学科交叉融合是创作过程比不可少的部分,更是激发艺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他强调,打破艺术之间的边界,将生活与设计有机融合,是推动艺术创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费恩教授讲授过程


费恩教授在报告中讨论在设计及图像创作中的“个人性”话题。他抛出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泛滥的时代,在数以亿计的图像围绕中,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某些东西?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能从个人的创造性审美中学到什么?这不仅是关于美学的选择,更关乎我们个人的经验、情感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创作美学对观众的影响,思考如何在创作中融入个人特色,进而引发共鸣。

在谈到创作要素时,丹·费恩教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提到,灵感是创作的核心,所以要从各方面寻找灵感,在其创作案例中,伦敦皇家歌剧院举办了一场以“森林”为主题的大型艺术节,费恩教授被委托为该活动制作两个大型装置,一个在室外,一个在建筑内。此外,他还为这次活动制作了一系列移动影像作品,这是教授从2D作品过渡到3D作品的尝试,正是新形式的接触,激发艺术家灵感的无尽宝藏。教授在创作中,常常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


·费恩教授在伦敦皇家歌剧院项目中的制作


报告会座无虚席。在报告会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就艺术创作瓶颈、创作风格建立等话题向丹·费恩教授提问。教授耐心解答,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他鼓励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去探索现代艺术的无限可能。


报告会现场氛围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及产品设计系主任赵智峰表示:“此次报告会的举办,不仅为我们师生提供了一个与国际顶尖设计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激发了大家对设计价值以及如何破除艺术创作瓶颈的深入思考。我们相信,通过这次活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