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明清苏州社会与绘画”学术研讨会

文稿撰写: 发布者:吴子安发布时间:2024-11-12浏览次数:512


2024112日—3日,“明清苏州社会与绘画”学术研讨会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苏州大学博物馆三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众多高校与江苏省国画院、安徽省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博物馆的20余位学者,共同探讨明清苏州社会与绘画相关的学术话题。

研讨会开幕式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柯主持。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佐明在开幕式上致辞,表达了对研讨会的期待,强调了此次研讨会对于深入研究明清苏州社会与绘画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校学术发展的积极影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吕品田先生在致辞中提到,明清时期苏州的艺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此次研讨会将为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研讨会分为两场。第一场学术会议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陈铮主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吕少卿、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朋川、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朱栋霖、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毛建波、江苏省国画院研究员黄朋等先后发言。其中,张朋川教授分享了明代《造砖图》及其工艺文化,指出苏州御窑金砖烧制工艺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其致密制作过程堪称古代建筑砖瓦工艺巅峰。《造砖图说》不仅描绘了制作工艺,还引发朝廷对工人负担的关注。吕少卿教授围绕“笔墨绝非中国画的底线”展开,阐述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历史地位变化和当代价值,强调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同时要关注创作精神内核。朱栋霖教授从思想与文学、艺术领域等多方面指出明清时期苏州凭借经济繁荣和地理优势成为文化艺术中心,分析了苏州在当时文化鼎盛的表现和原因。毛建波教授针对《苏堤联骠图》的题跋问题展开讨论,介绍了该图作者谢时臣以及题跋者阮元,阐述了题跋所反映的明清江南文人群体交游与文化价值。黄朋研究员以王世贞为例,介绍其作为明代吴门著名藏家在书画收藏方面的独特见解、贡献与影响。

第二场会议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王照宇副教授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王瑀、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汤宇星、宁夏大学副教授杨少青、江苏大学副教授姜永帅、常州工学院副教授姚东一、苏州博物馆研究员李军、苏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宁方勇、安徽博物院副研究员李鹏飞、常州博物馆副研究员文祥磊等先后发言。王瑀研究员针对明代画家沈周绘制的《东庄图册》展开论述,探讨了该图册在园林绘画特征、与吴宽关系以及反映东庄景观和文化特质等方面的内容。姜永帅副教授以唐寅的《醉秋亭图》为切入点,分析了画中体现的隐逸情怀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该作品在明代晚期隐逸文化与绘画风格研究中的价值。杨少青副教授研究了黄公望的《丹崖玉树图》与明清苏州的因缘,包括作品的技法、收藏流转历史以及相关书画评论家的评价。姚东一副教授介绍了董其昌的苏州行对其书画艺术生涯的影响,阐述了董其昌在苏州的鉴藏与创作成就。李军研究员简述了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江南著名肖像画家胡骏声的生平、交游与艺术影响。宁方勇副研究员围绕苏州怡园展开,介绍了怡园的四种图像以及相关作品所传达的园主视觉文化。李鹏飞副研究员对唐寅唯一的山水真迹《匡庐图》进行研究,推测了其创作时间、分析了画面意境和体现的哲学思考。文祥磊副研究员重点探讨了书画同源关系,分析了“四王”在书画相关性上的不同视角。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宁正法、副教授徐世平、教师鲁加鹏等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参观了苏州大学博物馆,并观摩了明清古代绘画,深入领略了明清绘画的魅力,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直观的感受。此次研讨会为明清苏州社会与绘画领域的学术研究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对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