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简介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60年的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至今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成立了今天的艺术学院。目前,艺术学院设有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美术学师范、插画)、艺术设计学7个专业。
2017年,设计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A类学科(A-),排名全国并列第五。截至2021年,美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目前,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在老一辈学者张道一、诸葛铠、张朋川、缪良云、黄国松等先生的带领下,一批中青年教授脱颖而出。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31人,专任教师9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含导师组),硕士研究生导师42人,教授24人,副教授31人,海外专家7人,省教学名师2人。学院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学生总计约3300人。
多年来,学院已形成了以本、硕、博三个阶段为培养基础,重点培养既立足于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视野的艺术应用型人才和艺术理论研究人才。毕业的学生既能从事艺术实践第一线的工作,又能承担起艺术研究的理论重担。在全国历年“十佳服装设计师”评选中,学院毕业生中共有12人次入选,并有多人荣获“全国染织花样设计能手”和“染织艺术设计大师”称号,马可、吴简婴、王新元、赵伟国、邱昊、何平、逄增梅、陈鹏、魏然等一批设计师及艺术家已经在国际业界展露风采,也有孙菲菲等学生正活跃于国际时装表演舞台。在校学生也在全国美展、国际插画大赛、全国版画展、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国内外展(赛)中屡获殊荣。
二、2020届本科生就业基本情况
生源结构与总体情况
2020届生源233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194人,主要来自江浙沪和广东地区,具体为安徽43人,占比18.4%;广东58人,占比24.8%;江苏29人,占比12.4%;浙江26人,占比11.1%;湖南16人,占比6.8%;其他地区61人,占比26.1%。
20届生源总就业213人,就业率91.42%,各个专业就业率如图:
美术学 | 94.64% (53/56) |
艺术设计学 | 100.00% (19/19) |
视觉传达设计 | 95.24% (20/21) |
环境设计 | 89.74% (35/39) |
产品设计 | 84.21% (32/38)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89.47% (34/38) |
服装与服饰设计(时装表演与服装设计) | 100.00% (1/1) |
数字媒体艺术 | 90.48% (19/21) |
其中,除去往届生源,美术学就业中的16级同学插画22人,国画11人,油画17人;服装1班16人,2班15人;产品设计中工业22人,染织10人;环境设计专业中景观19人,室内16人。各个班级稍有不同。
升学情况
2020届本科生总体升学率为21%,较2019届18%有所提升,其中国内升学29人,出国留学20人;70%的同学在三资企业、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就职;8.58%的同学在准备二次考研、考公或者准备出国,暂未就业。
升学的同学中,有22名同学进入本校攻读研究生,占升学同学的44.8%;不少同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丹麦皇家艺术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名校。
3.就业区域分布
2020届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在广东和江浙沪地区,其中江苏就业58人,广东就业41人,安徽就业16人,浙江就业15人,上海就业12人,其他地区22人。
其中,江苏省内城市情况为,苏州50人,常州4人,南通2人,南京、无锡各1人。
4.单位行业分布
2020届本科毕业生从事文艺创作和服务行业的30人,中初教育行业39人,信息传播服务18人,文化体育娱乐16人,制造业14人,建筑业12人,其他17人,呈现出专业对口率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特点。
5.单位性质分布
从事其他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 119人,占就业人数的72% ,中初教育单位12人,占比5.6%, 自由职业28人,占比17%。
三、展望未来
1.继续推行习近平关于“六保六稳”相关工作要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工作是全院重要工作,领导密切关心,老师全心投入。
2.完善就业工作奖励机制,根据工作实际调整、实施《艺术学院本科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落实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强化专任老师、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副书记之间工作沟通与联系。
3.完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推进线上就业、签约、指导、咨询服务内容。全面帮扶应届毕业生在疫情期间就业难、就业慢等问题,推进学生就业高质量发展。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2021年3月